“人只有完全处在他人之中时才开始成为完全的自己。”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写道。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而言,参与在其他城市或者国家举办的驻留项目,让他们得以在文化、艺术甚至地理环境的转换中获得灵感与滋养,在不断“到别处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艺术轨迹。
12月20日晚,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在ZiWU誌屋合作举办艺术家驻留项目交流活动,邀请瑞士文化基金会2018年驻留艺术家张如怡、2019年考察项目策展人何伊宁与2020年驻留艺术家李爽围绕“到别处去”展开对话。瑞士文化基金会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合作举办“到别出去”艺术家海外驻留交流现场
在对谈开始,《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说道:“因为这些驻留,大家会到不同的地方去。这些地方不仅仅给艺术家和策展人灵感,在驻留的过程中间他们也会遇到很多新的事物,进入到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人,甚至在当地展开一些艺术项目。驻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还是更多可能性的开始。”
“不同的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在不同的地方所产生的涟漪是不一样的。”于2018年5月至7月期间在瑞士温特图尔驻留的张如怡如此回忆此次经历,“我的作品大多是雕塑、装置这类静态的创作,所以对我而言,不太可能在驻留期间呈现一个非常具体的、或者特别完整的展览。”瑞士文化基金会2018年驻留项目艺术家张如怡(右)在张如怡的实践中,雕塑因调和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而占据特殊空间。在2018年驻地期间,她对于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形状、居住空间、建筑结构等进行“阅读”,尝试不同地方的意识形态与人文,以此尝试不只是空间的多重可能。在驻留的最后阶段,张如怡在项目合作机构Villa Sträuli 进行了一场临时展览“Occupied”。
张如怡在Villa Sträuli展览“Occupied”现场,2018,图片来源:张如怡
“我的作品里有很多和空间有关的东西,所以当时我利用了Villa Sträuli的一间地下室;或者是在当地采集的一些非常便宜、和生活现实生活有关的一些细节材料,转化出来一些小的物件。然后其中也做了一件比较大的雕塑,也是跟空间本身有关。”张如怡解释道。张如怡在Villa Sträuli工作室开放对谈,2018,图片来源:张如怡
对谈当日,张如怡的最新个展“以为何处”正在上海东画廊进行,其中两件作品正是从张如怡2018年驻留期间的研究中慢慢产生的——她在瑞士对仙人掌和建筑中柱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很多灵感和想法,可能并不是在第一时间或者很快可以显现出来的。它会留存在你的记忆里,慢慢潜移默化,并对驻留回来之后的作品会产生一些影响。温特图尔是一个工业性比较强小城市,但我在那边受到了很多有趣的影响,看的东西也不只是局限在视觉艺术层面。我有时会到瑞士的其他城市,去看一些非常古典的艺术作品,或者生物类的艺术品。这些作品,甚至包括它们的展陈,可能都会给我一些启发。”张如怡表示。
张如怡在Villa Sträuli展览“Occupied”现场,2018,图片来源:张如怡
张如怡工作、生活在城市密度非常高的上海,这里和温特图尔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状态截然不同,对她而言,“这种差异其实会让你会认识到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有很多东西很好,也会去看和学习。但最后落实的时候,或者再往深入思考的时候,还是会回归到你自己的环境。所以在一边看一边体验的时候,会更加明确的最终还是你自己。”对于即将在2020年7月至9月去日内瓦进行驻留的艺术家李爽而言,这个项目将是她的第一次艺术驻留。然而,“到别处去”的行为一直贯穿在她的学习、生活和创作中。李爽出生于福建,于2014年获得纽约大学媒介研究硕士学位。出于对义乌这一城市中特殊的经济文化现象的兴趣,李爽从2018年起在义乌生活和工作。“对我来说,其实义乌跟纽约有点相似,我觉得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世界中心,他可能生产了很多东西,与法国黄马甲抗议、美国大选等等国际政治事件产生关联。”她在对谈中说道。李爽作品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现场,2019,图片来源:李爽
对于2020年的驻留,李爽表示:“我想利用瑞士的一些风景和地貌,结合我自己的一些录像装置和影像实践,用3D或者video map之类的形式,以类似大地艺术(land art)的形式进行呈现。所以可能要等到了当地再具体考虑。”李爽,《战争已至-榜样》,录像装置,柏林Open Forum现场,2019,图片来源:李爽
不同于张如怡将自己的驻留经历延伸回中国,并进行未来的创作,摄影评论人与策展人何伊宁有着不同的经验。受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之邀,何伊宁于2019年1月作为外国评审参加温特图尔摄影美术馆举办的2019年Plat(t)form项目。她在专家见面会上为年轻的摄影师提供建议,访问当地的艺术机构,并与瑞士艺术从业者进行深度交流。瑞士文化基金会2019年考察项目策展人何伊宁(右)“很多摄影节和摄影活动都会有一个叫做portfolio review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艺术家会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媒体人和给评论人看,相互交流——就是我去到瑞士的契机。 但是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的Plat(t)form是另外一种模式。每个艺术家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每个人都有一个桌子,然后欧洲各地的学者、画廊主、评论人、策展人,以及包括我们在内的被邀请的考察者,可以非常自由的和艺术家讨论他们的作品。”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何伊宁将把这些瑞士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中国进行展览。“作为策展人来说,我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进行考察,虽然只有短短7天,但之后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 ”何伊宁在对谈中表示。2019年Plat(t)form专家见面会现场,图片来源:何伊宁“除了在Plat(t)form两天内密集地看艺术家作品之外,瑞士文化基金会帮我安排了其他5天满满的行程,包括在法语区拜访一些我已经认识过的摄影艺术家的工作室,去走访一些摄影出版社,以及参观苏黎世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我和很多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聊天,了解整个瑞士艺术赞助和扶持艺术的系统。所以对我来说,无论是瑞士的省级区域,还是像瑞士文化基金会作为一个国家赞助的机构,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这里整个艺术系统怎样去支持艺术家创作。所以,这次驻留项目超越了我在其他国家参加此类活动的经验。”2019年Plat(t)form专家见面会现场,图片来源:何伊宁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另一个项目(摄影书项目:https://dwz.cn/BHGHguDN),每一年会全款资助5到10位优秀艺术家,帮助他们出版摄影书籍,并在不同的摄影节和其他活动上进行展示,不断地推广他们的作品。“除此之外,瑞士各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都会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为未来的展示做准备。瑞士文化基金会也在过去几年中带了非常多的瑞士青年摄影艺术家到中国进行展示,所以从不同的层面,瑞士的艺术生态都在扶持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帮助他们将作品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据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首席代表鲁昱熙介绍,驻留项目是基金会唯一直接去资助中国艺术家去瑞士进行交流的项目,因为大多数资助项目的对象是瑞士艺术家,“因为整个基金会的职责是扶持瑞士艺术家,作为在上海的联络办公室,我们的职责其实是帮助他们找到与中国艺术圈、艺术家、艺术机构的关联性,从中促进中国和瑞士两国之间的文化和艺术交流。”关于设立这一艺术家驻留项目的意义,鲁昱熙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表示:“瑞士艺术家来到中国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来中国。对我们来讲,把中国艺术家送到瑞士去,一方面是支持中国艺术家,另一方面也是给更广泛的瑞士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与中国艺术家交流的机会。”对谈活动之后,2016年赴日内瓦驻留中国艺术家nunu kong,与2019年在中国驻留的瑞士艺术家玛丽安娜·哈尔特(Marianne Halter)和马里奥·马奇塞拉(Mario Marchisella)也带来了现场表演。
2020年即将结束,短暂的相聚之后,大家将各自启程,前往新的方向与目的地。
(撰文/何佩莲)
nunu kong现场表演《倒置于空中的小号-#坠落骑士》
玛丽安娜·哈尔特与马里奥·马奇塞拉现场表演《歌舞之夜》